新西兰留学xinxilan.liuxue86.com海外编译撰文,转载请注明出处:《新西兰华人议题评论——“两个民调”的背后与思索》02月26日报道。
新西兰中华新闻网消息:NZ华新社奥克兰2月24日电 (核心提示)华人移民来到海外,如何适应异国他乡的不同环境,开始新的生活?怎样正确看待居住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评价和看法?新移民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落地生根”?新西兰华人作家穆迅先生,近日就新西兰相关华人议题的两项民调发表了看法,以下是评论全文——“两个民调”的背后与思索
面对两个民调,一个有关中国上海鹏欣集团收购Crafar农场的民调。另一个是有关在新西兰的华人归属感的民调。结果都令人惊异地一边倒:80%的民众反对收购,95%的华人最后的归属是原居住地——中国。
意外吗?心跳吗?怎么回事?有那么多人偏见中国?有那么多中国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别的国家财团收购新西兰农场,没问题,偏偏中国公司收购就大惊小怪。原来生活在新西兰的华人,即使宣誓效忠英联邦女王,“我的心仍是中国心”。这下可麻烦了,在新西兰的中国人还信得过吗?万一有个风吹草动,我们华人将扮演什么角色呢?这不是危言耸听。凡是看到这两个民调,第一个反应应该就是这样的。
可是这是真的吗?如果我们将这大比例的百分比再细分析一下,即便我手头上没有民调的细表,新闻里也没有公布出来。但根据我个人的经历,我并不认为实际的情况有那么严重。
首先看一下收购案,在众多的反对者中,虽然都一致不赞同,但在这不赞同的背后个人动机却因人而异。不排除有种族主义者,他们对中国人有根深蒂固的偏见,但这终究是极少数人,在80%的反对者中应是个个位数。大多数人要么仅仅对中国人经营乳制品的信誉和该公司的经营能力持有怀疑心。(这也怪不得人家,我们的确有三氯氰胺的不良记录)。要么由于在新西兰的某些华人行为劣迹或不检而造成负面印象,等等驱使他们在民调中投反对票。但这并不表明他们对整个华人族群抱有种族偏见,因为随着中国政治制度的改进,在新华人的自我修正。他们对华人的印象会改善,而非一成不变。我认为他们当中的多数还是就事论事,即只是担心新西兰的支柱产业权移他国或对中国乳制品业不信任的观念,才投反对票的。其实中国在新西兰其他行业内也有投资,生意做得平安无事,也没见当地人有多大的反弹。此一事,彼一事,绝不能简单地将局部的事件拔高为整体的事件。所以这样的五花八门缘由组成的80%并不能说明什么。
95%的华人最后的归属感是中国这一民调结果,我同样也有疑问。移民到异乡,游子的心境是复杂的,用简单的是与不是回答一个欲语还休的处境,那是强人所难。我们都是移民,远离乡土,身处异国他乡,深深体验到思乡与现实的矛盾。亲人的眷恋与这里的和谐人文、往昔的故乡热土与这里的优美纯净的家园、早已潜移默化习惯了的社会制度与这里的宽松、理智、透明的公共环境、强按头耳提面命却又扎实的教育体系与这里的启发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开放教育、有章不循我行我素却自认为“自由”的公共秩序与这里的自觉、有序的社会境界等等,两头都有牵动你心的留恋与心动,你能咬牙舍弃生你养你的家乡故土,远渡重洋去一个你并不熟悉的家园安居,那里必定有吸引你,为你钟情的魅力所在。河里的鱼儿湖里的蟹,叫我们移民们如何取舍?你非得要我们答出个子丑寅卯来,就像电影“唐山大地震”里的李元妮面对巨梁两头压着两个亲生的孩子,你必须选择救哪个孩子一样,难啊。这里的酸甜苦辣怎么能用简单的95%来概括呢?
我并不想评判这两个民调的动机与科学性,我相信他们是认真的、敬业的。我只是想把我第一次看到这两个百分比时的感想写出来。因为80%和95%的后面承载着太多的故事。
说一点题外话,中国有句古话:既来之,则安之。花了那么多的代价,舍弃了那么重的亲情,来到了好不容易才站住脚的异国新家园。还能往哪里去呢?只有两条路,要么前功尽弃走回头路,返回老家。要么扎根新大地继续走移民之路。选择了后者,就必须安心蜕变为一个新居的当地人,适应那里的民风,遵守那里的法规公共秩序,维护那里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汇通那里的民族文化与我本民族的文化,真正成为那里的居民一员。这才是融入主流社会。如果我们只关心我们华人的利益,只为华人的利益争斗,而忽视为当地社会贡献,只索取不付出。再怎么争取华人利益也是白费力的。当然华人和当地人会发生矛盾,这是很正常的事,就像当地人之间也会有冲突一样,共处一个天地难免不铁勺不碰锅沿儿的。有了矛盾按正常程序解决罢了,不要动不动就上升到种族歧视的层面。要知道白皮肤或深色皮肤的人与黄皮肤人发生冲突并不等于种族歧视。各种各样的冲突都会发生,种族歧视只不过是冲突中的极小部分而已。
警察和华人发生摩擦,其中绝大部分与种族歧视无关,只是执法问题。不排除警察有反应过度的行为,但据我所知我们华人不了解本地法律环境,习惯用原居住地观念和处世方法解决纠纷,这应当是引起摩擦的主因。一点小事就在公共场合与人激烈争吵,这在国内也许奏效,但在这里很容易被人家报警,华人见了警察,又以为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激动起来与警察争辩,或不服警察指令。岂不知这又是严重违法行为,因为在事发现场我们必须服从警察的指令,不得违抗,否则警察有权力以防碍警方办案为由逮捕你。就这样误解加误解,不同的文化冲突越演越烈,最后一件小事会酿成轰动全城的大事。事到如此才反思,悔不应当初,晚矣。希望我们华人及时总结经验,加速了解本地的风俗人情、法律环境,减少误解,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本地Kiwi人。我想,只有这样,以上的两个民调才会有令人安心的变化。
(作者 穆迅)
新西兰中华新闻网消息:NZ华新社奥克兰2月24日电 (核心提示)华人移民来到海外,如何适应异国他乡的不同环境,开始新的生活?怎样正确看待居住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评价和看法?新移民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落地生根”?新西兰华人作家穆迅先生,近日就新西兰相关华人议题的两项民调发表了看法,以下是评论全文——“两个民调”的背后与思索
面对两个民调,一个有关中国上海鹏欣集团收购Crafar农场的民调。另一个是有关在新西兰的华人归属感的民调。结果都令人惊异地一边倒:80%的民众反对收购,95%的华人最后的归属是原居住地——中国。
意外吗?心跳吗?怎么回事?有那么多人偏见中国?有那么多中国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别的国家财团收购新西兰农场,没问题,偏偏中国公司收购就大惊小怪。原来生活在新西兰的华人,即使宣誓效忠英联邦女王,“我的心仍是中国心”。这下可麻烦了,在新西兰的中国人还信得过吗?万一有个风吹草动,我们华人将扮演什么角色呢?这不是危言耸听。凡是看到这两个民调,第一个反应应该就是这样的。
可是这是真的吗?如果我们将这大比例的百分比再细分析一下,即便我手头上没有民调的细表,新闻里也没有公布出来。但根据我个人的经历,我并不认为实际的情况有那么严重。
首先看一下收购案,在众多的反对者中,虽然都一致不赞同,但在这不赞同的背后个人动机却因人而异。不排除有种族主义者,他们对中国人有根深蒂固的偏见,但这终究是极少数人,在80%的反对者中应是个个位数。大多数人要么仅仅对中国人经营乳制品的信誉和该公司的经营能力持有怀疑心。(这也怪不得人家,我们的确有三氯氰胺的不良记录)。要么由于在新西兰的某些华人行为劣迹或不检而造成负面印象,等等驱使他们在民调中投反对票。但这并不表明他们对整个华人族群抱有种族偏见,因为随着中国政治制度的改进,在新华人的自我修正。他们对华人的印象会改善,而非一成不变。我认为他们当中的多数还是就事论事,即只是担心新西兰的支柱产业权移他国或对中国乳制品业不信任的观念,才投反对票的。其实中国在新西兰其他行业内也有投资,生意做得平安无事,也没见当地人有多大的反弹。此一事,彼一事,绝不能简单地将局部的事件拔高为整体的事件。所以这样的五花八门缘由组成的80%并不能说明什么。
95%的华人最后的归属感是中国这一民调结果,我同样也有疑问。移民到异乡,游子的心境是复杂的,用简单的是与不是回答一个欲语还休的处境,那是强人所难。我们都是移民,远离乡土,身处异国他乡,深深体验到思乡与现实的矛盾。亲人的眷恋与这里的和谐人文、往昔的故乡热土与这里的优美纯净的家园、早已潜移默化习惯了的社会制度与这里的宽松、理智、透明的公共环境、强按头耳提面命却又扎实的教育体系与这里的启发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开放教育、有章不循我行我素却自认为“自由”的公共秩序与这里的自觉、有序的社会境界等等,两头都有牵动你心的留恋与心动,你能咬牙舍弃生你养你的家乡故土,远渡重洋去一个你并不熟悉的家园安居,那里必定有吸引你,为你钟情的魅力所在。河里的鱼儿湖里的蟹,叫我们移民们如何取舍?你非得要我们答出个子丑寅卯来,就像电影“唐山大地震”里的李元妮面对巨梁两头压着两个亲生的孩子,你必须选择救哪个孩子一样,难啊。这里的酸甜苦辣怎么能用简单的95%来概括呢?
我并不想评判这两个民调的动机与科学性,我相信他们是认真的、敬业的。我只是想把我第一次看到这两个百分比时的感想写出来。因为80%和95%的后面承载着太多的故事。
说一点题外话,中国有句古话:既来之,则安之。花了那么多的代价,舍弃了那么重的亲情,来到了好不容易才站住脚的异国新家园。还能往哪里去呢?只有两条路,要么前功尽弃走回头路,返回老家。要么扎根新大地继续走移民之路。选择了后者,就必须安心蜕变为一个新居的当地人,适应那里的民风,遵守那里的法规公共秩序,维护那里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汇通那里的民族文化与我本民族的文化,真正成为那里的居民一员。这才是融入主流社会。如果我们只关心我们华人的利益,只为华人的利益争斗,而忽视为当地社会贡献,只索取不付出。再怎么争取华人利益也是白费力的。当然华人和当地人会发生矛盾,这是很正常的事,就像当地人之间也会有冲突一样,共处一个天地难免不铁勺不碰锅沿儿的。有了矛盾按正常程序解决罢了,不要动不动就上升到种族歧视的层面。要知道白皮肤或深色皮肤的人与黄皮肤人发生冲突并不等于种族歧视。各种各样的冲突都会发生,种族歧视只不过是冲突中的极小部分而已。
警察和华人发生摩擦,其中绝大部分与种族歧视无关,只是执法问题。不排除警察有反应过度的行为,但据我所知我们华人不了解本地法律环境,习惯用原居住地观念和处世方法解决纠纷,这应当是引起摩擦的主因。一点小事就在公共场合与人激烈争吵,这在国内也许奏效,但在这里很容易被人家报警,华人见了警察,又以为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激动起来与警察争辩,或不服警察指令。岂不知这又是严重违法行为,因为在事发现场我们必须服从警察的指令,不得违抗,否则警察有权力以防碍警方办案为由逮捕你。就这样误解加误解,不同的文化冲突越演越烈,最后一件小事会酿成轰动全城的大事。事到如此才反思,悔不应当初,晚矣。希望我们华人及时总结经验,加速了解本地的风俗人情、法律环境,减少误解,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本地Kiwi人。我想,只有这样,以上的两个民调才会有令人安心的变化。
(作者 穆迅)